网络安全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安全 > 正文

高校数字校园五年变迁记

供稿人:原系统 日期:2017-03-06

2016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更加贴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域,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动力与手段。要在“十二五”工作基础上,由点及面、由单项工作到教育教学与管理全过程,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应用,使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基于国家的规划部署需求,我们回顾这五年间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十三五”高校信息化的建设。2011~2016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曾先后组织了三次面向全国高校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活动,三次调研活动中,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这两次调研,共有800多所高校参加,其中有117所高校两次调研均参与其中,对比这117所高校五年间信息化建设的变化,可以为我们描绘和刻画高校信息化的进程,发现其发展中存在的部分规律,为今后更科学合理地部署与推进信息化工作提供借鉴与决策参考。

两次调查活动,考虑到教育信息化数据分布在学校各部门,且随着各学校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一些学校对信息化工作也进行了机构细分,因此,2011年选择了面对信息化主管部门及教务处,2016年选择了面对信息化主管部门、教务部门及信息化运行维护部门。第一次调查设计为两份问卷,分为“问卷一:面向高校信息化主管”和“问卷二:面向教务教学部门”,问卷一调查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化建设机制保障这三个方面,问卷二调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第二次调查为四份问卷,分为“面向校级信息化管理部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现状”、“面向信息中心/计算中心: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面向网络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面向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等。

两次调查均受到了国内高校的充分重视,调查问卷的填写者均为高校信息办、网络中心和信息中心负责人、校长办公室负责人、教务教学部门相关负责人,从而保证了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信度。调研结果表明,2011~2016年五年间,高校信息化实践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中提出的“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并且为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创造型人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管理与治理水平,初见成效,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现代高等教育已初见端倪。

在推进现代高等教育的治理水平上,许多学校逐渐接受基于互联网的工作和管理理念,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学校的传统工作流程,以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并从而推进治理体系的搭建。一些学校实行电子校务统筹发展,构建一体化校务教务管理平台,分级分类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构建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打造基于云的信息化管理数据中心,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感知学校的人、财、物发展动态、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管理科学决策。

2012年起在线教育风起云涌,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诸多挑战,在其影响下,我国高校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上有了长足的进步,部分学校逐渐建立起一套数字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有力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在近几年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年度工作要点中,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主要是“加强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从各级在线教育联盟、在线教育课程共享等的促进下,高校信息资源、教育资源越来越开放,共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当然,在此期间,各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地因人而异,并且由于一些观念理念更新不到位,而产生的重建设轻应用、轻视运行维护、轻视服务等问题,成为了信息化发展过程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在:

第一、东西部互联网普及程度差异明显,基础设施建设进入瓶颈期,东部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越来越发达,而西部地区进入停滞期,数字鸿沟有拉大的趋势;

第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水平普遍不高,一些学校开始进行信息资源集中,但对数据的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数据分析支撑决策的目标还很薄弱;

第三、信息化制度保障参差不齐。信息化制度保障与学校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越是整体发展好的学校,越是重视信息化制度的确立与完善,相关机制体制的保障在高校仍不完善;

第四、网络安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高校网络安全风险意识淡薄,网络空间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大学在现代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显而易见,“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已经不是要不要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造学习,培养出更多创造性的人才。面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新技术浪潮,如何培养学生将利用技术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完美融合,并将创造性成果造福社会,是大学在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2016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是信息通信技术变革实现新突破的发轫阶段,是数字红利充分释放的扩展阶段。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均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大学发展和变革的一个重要引擎,成为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契机,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

未来,高校信息化整体将朝着精细化、个性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围绕“人本”的理念,制定和实施具体的信息化发展策略。

第一,新型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产生。基于信息化技术手段,将有更多的学校打破学校限制,实现学分互认,并且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建立新的课堂模式,通过综合多种开放式技术与理念,形成因材施教、适应个性化需求的新的教学形态,让大学教育从培养“流水线工人”的工业模式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信息经济模式的转变。

第二,优秀资源共建共享,教学、科研资源将更加多元化,不同学科的资源共享平台、交流平台将在高校内部产生和发展,更多的社会化软件和平台在校内应用,平台兼容性更强。

第三,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并逐步完善,与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结合,面向过程的个性化、精确化评价,将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学生学习行为分析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从而引导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与决策。

第四,基于数据流的高校管理流程改造将成为主流,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第五,智慧校园环境支撑下的学习、生活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不断得到融合和改造。智慧教育指导下作为支撑的智慧型校园环境与系统,将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获得感,部分地方高校将实现智慧校园与智慧城市的衔接。

第六,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学科的国际化交流协作将更加频繁,国际化视野也将促进高校信息化加速发展。